天香堂養生人文
小編閒話家常~想正確養生,先了解中醫理論(二)

小編閒話家常~想正確養生,先了解中醫理論(二)

Apr 03. 2020

想正確養生,先了解中醫理論(二)中醫理論概述

有很多知識是需要去學習才會變成你自己的常識的。
不要怕麻煩,不懂的事物只要有心去了解,雖然是需要時間累積,但有耕耘必會有收獲。
了解中醫相關知識能讓我們更有能力了解和觀察自己的身體變化,問題等,正確的基本認知,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更正確思路,有助我們將[養生]落實與生活結合。
因為,每種藥用植物都來自大自然,用對了才重要,也才能讓它們成為我們保健的助力!


中醫基礎理論概述
 
中醫理論,有別於西洋醫學,它的特別之處在於講究[天人合一]、[天人相應]的整體觀,也就是除了身體本身的狀況外,也重視與大自然的相處之道,是為平衡概念,人要配合大自然的變化調整,以保持平衡,達到恒定的健康狀態。
戰國時代的養生經典著作《黃帝內經》內便有指出人與天地相對應,養生者必須「順四時而適寒暑」。
「人以天地之氣生,以四時之法成」。陰陽二氣相互依存又相互對立,並時刻都在變化之中,所以要
維持健康狀態,即是為保持體內陰陽二氣的恒定平衡狀態。


 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和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哲學。以其為基礎理論,解釋人體與自然界
的關係,以及人體內部臟腑之間的相互關係來推斷病因病機,明分病理、診斷、治療、預防..。
中醫基礎理論是對於人體生命現象及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。其中包含了陰陽學說、五行學說、臟象
學說、經絡學說、運氣學說、病因學說、元氣學說、氣,血,津液..等。

中醫治療特點
(一)整體觀念
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由各臟器、組織、器官所組成的一個有機整體。
(二)辨證論治
辨證:透過中醫診病的「四診」方法,望診、問診、問診、切診,所收集到患者的症狀及徵象,
分析綜合辨清疾病原因及性質,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從而釐清病因病機的過程。
論治:根據辦證後結果來擬定治療的手段方法。
所以辨證論治的過程,就是中醫判斷疾病和治療疾病的過程。
(三)中醫的體質分類
濕熱體質、氣虛體質、血虛體質、陰虛體質、陽虛體質、痰濕體質、氣鬱體質、血瘀體質。




中藥概述

那些含有有效成份的天然植物、動物及礦物等,在經過炮製過程後便成為我們平常所說的"中藥"。
中藥有中醫理論基礎支持,天然藥物(就是我們一般民間所講的"草藥仔"或"民間藥")同為
可藥用天然植物而來,但就缺乏系統理論支持(台灣是草藥寶島,特殊的地理環境有著太多本草內沒有記載的藥用植物,沒有發展推廣起來真的很可惜)。

(一)中藥性能
性味:四氣又稱四性(寒、熱、溫、涼)平、五味(酸、苦、甘、辛、鹹)。
歸經(藥物的作用部位):臟腑、經絡、三焦、衛氣營血等歸經。
升降浮沉(藥效的趨勢):向下、向上、向內、向外的作用趨向;升(上升)、降(下降)、
浮(發散)、沉(收斂固藏和泄利)升浮藥具有昇陽、發表、祛風、散寒、涌吐、開竅等向上向外的作用,沉降藥則具有清熱、瀉火、瀉下、利尿、消食、驅蟲、平肝、止咳平喘、收斂固澀向下向內的作用。

升浮 有向上、向外的藥效趨勢
沉降 有向下、向內的藥效趨勢

毒性:藥物的偏性。《本草綱目》中將藥物的毒性分為「大毒」、「有毒」、「小毒」、「微毒」。
古人是以偏性的強弱來解釋毒性對有機體損害程度。

 

(二)中藥以中醫術語的表述
生 藥:一般是指取自生物的藥物,兼有生貨原藥之意。 天然來源未經加工或只經簡單加工的植物、
動物或礦物類藥材。
配伍:以君、臣、佐、使原則,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合在一起使用。
配伍組方考慮:藥物的「七情」、「十八反」、「十九畏」、禁忌及毒性。
單行、相須、相使、相畏、相殺、相惡、相反,被稱為「七情」(請參照《神農本草經》)。
功效表述:解表、清熱解毒、疏肝解鬱、平肝熄風、利水滲濕、芳香化濕、理氣、消食、活血祛瘀、
化痰止咳平喘、瀉下等(太多了,想知道更多可問大神)。
藥對:中藥配伍中的最小單位。透過二樣藥材的配合,互相協調以達最佳療效。可能是起協調作用,
使藥效增強或消其副作用而只取所長,又或是相互作用而產生特殊效果者,皆稱之為藥對。
(三)用藥方式
口服、吸入、皮膚外用、舌下、黏膜表面給藥等。

雖然內容簡短(留著讓小編有話可以慢慢說|* ̄∇ ̄|),希望這樣的分享,也可以讓大家

對傳統醫療有多一點點的認識。也期望不論是以何種形式,都能拉近我們與傳統的距離。
知識就是力量,共勉之。